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建筑钢结构产业巨大与国外差距也大,目前,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仅主体钢结构制造业的产值就超过600亿元,已经形成了以钢材生产、钢结构设计、构件加工及制作、构件安装以及相关联产业的一个产业链。建筑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一是粗钢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且总量很大,但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占总钢产量比例不高;二是设计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钢结构领域,但在高性能钢应用技术、若干新型结构体系方面尚待完善,多数从业人员对建筑钢结构应用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还存在误解;三是钢结构产业链尚待完善,与钢结构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滞后于钢结构产业本身的发展,与钢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建筑体系开发及三大板材产业还刚刚起步等。
建筑钢结构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国外的钢结构制作加工业重视钢结构体系建筑的研发,钢结构制作加工业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全套服务。他们从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就开始介入,推荐钢结构体系,直到最后施工完成。
沈祖炎认为,我国的钢结构制作加工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第一,在钢材产品方面。高性能钢材包括高强度钢、高抗震性能钢、高焊接性能钢以及特厚钢板和超薄钢板等材料的生产存在量少、质差等问题。
第二,在钢结构加工业方面。钢结构体系建筑的开发是钢结构加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它能使钢结构加工业完成从设计、制作、安装施工到营销等全套服务,能使钢结构建筑成为商品,成批生产,充分体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优点,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舒适性和提高耐久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已经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发了多种钢结构体系建筑并取得突破。我国才刚刚起步,需要奋起直追。
第三,钢结构咨询服务业方面。国外十分重视钢结构咨询服务业,欧、美、日等国家(地区)均建立了钢结构行业咨询服务机构。我国虽也有了钢结构行业咨询服务机构,但离真正起到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的作用,还相去甚远。
目前,发展建筑钢结构产业得到国家技术政策的支持,而且越来越明确。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成熟,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将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沈祖炎说,建筑钢结构具有“轻、快、好、省”的特点,除了具有轻质高强性、优异的材料性能、制作安装工业化程度高、宜拆卸和较好的耐久性等优势外,还具备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可循环利用、有效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要求的优越性。
制约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有4大瓶颈。
第一,钢结构产业链问题。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链配置存在上游结构用钢材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不及时、设计队伍薄弱等较严重的问题。
第二,对钢结构的认识问题。整个社会对建筑结构中采用钢结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仍存在很大的误解,导致钢结构方案往往只是用在其他结构方案不能解决的项目上。市场忽略了钢结构“轻、快、好、省”的特点。
第三,设计理论与队伍问题。现有的设计技术和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钢结构的延性优势,导致钢结构的“轻质、高强、塑性好”等优势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优势。“笨、重”工程的出现凸显钢结构领域的建筑及结构设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第四,其他潜在制约因素。譬如,钢结构企业在前期研发过程中投资过大;现有的工程建设招投标模式、工程承包模式、市场价格机制等不利于钢结构产业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实践;缺乏有效激励钢结构产业发展和工程应用的有效技术政策等。
遵循科学发展观,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引导在建筑和土木工程中采用钢结构。着重宣传钢结构优点,逐步改变市场及业主的观念,为推广钢结构应用消除思想障碍,建立正确观念。
推行强有力的技术政策和市场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出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业主采用钢结构的积极性。例如,采用钢结构建筑可以适当降低税收率,采用钢结构体系的建筑开发商可以得到贷款优惠等等。